記錄寶寶成長,發現全世界的育兒樂趣
小兒缺鐵性貧血熱點關注
缺鐵性貧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?
在生長發育最旺盛的嬰兒時期,如果體內儲存的鐵被用盡而飲食中鐵的含量不夠,消化道對鐵的吸收不足補充血容量和紅細胞的增加,即可發生貧血。其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:
1、初生時體內鐵儲備不足
新生兒期體內總鐵量的75%以上在血紅蛋白中,因此新生兒體內鐵的含量主要取決于血容量和血紅蛋白的濃度,而血容量與體重成正比。例如一個3.3公斤的新生兒與一個1.5公斤的早產兒比較,其體內總鐵量相差120毫克,其儲存鐵足月兒是早產兒的2倍多。因此出生體重越低,體內鐵的總量越少,發生貧血的可能性越大。此外,胎兒經胎盤輸血給母體,或雙胎中的一胎兒輸血給另一胎兒,以及分娩中胎盤血管破裂等情況,都可能影響新生兒體內鐵的含量,引起缺鐵性貧血。
2、生長速度過快
小兒生長迅速,血容量增加很快,正常嬰兒長到5個月時體重增加1倍,1歲時增加2倍,早產兒增加更快,1歲時可增加6倍,因此早產兒對鐵的需要量遠超過正常嬰兒,早產兒生后1年內鐵的需要量比足月兒多177%,如不及時供應足量的鐵,勢必發生貧血。
3、飲食缺鐵
嬰兒以乳類食品為主,此類食品中鐵的含量極低。母乳鐵的含量與母親飲食有關,一般含鐵為1.5mg/L。牛乳鐵含量比人乳低,羊乳更少。人乳鐵的吸收率比牛乳高,生后6個月的嬰兒若有足量的母乳喂養,可以維持血紅蛋白和儲存鐵在正常范圍內。不能用母乳喂養時,應喂強化鐵的配方奶,并及時添加輔食,否則易發生貧血。
4、長期少量失血
常見的慢性失血有胃脹道畸型、膈疝、息肉、鉤蟲病、鼻衄、少女月經過多等,長期少量失血也是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常見原因。
小兒貧血有哪些表現?
1.?一般表現:
皮膚、粘膜蒼白為突出表現。由于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含量減低,使皮膚(面,耳輪、手掌等)、粘膜(瞼結膜、口腔粘膜)及甲床呈蒼白色。重度貧血時皮膚往往呈蠟黃色,每易誤診為合并輕度黃疸,相反,伴有黃疸,青紫或其他皮膚色素改變時可掩蓋貧血的表現。此外,病程較長的還常有易疲倦,毛發干枯,營養低下,體格發育遲緩等癥狀。
2. 造血器官反應:
嬰兒期由于造血器官的功能尚未穩定,當造血需要增加時,往往骨髓外造血器官和組織呈增生性反應,回復到胎兒時期的造血狀態,出現肝脾和淋巴結不同程度增大(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外造血一般不增強),末梢血液中可出現有核紅細胞、幼稚粒細胞。
3. 各系統癥狀:
(1)循環和呼吸系統:這兩個系統的癥狀是互相聯系的,貧血時,由于組織缺氧,可出現一系列代償功能改變,如通過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來達到增加運輸氧氣的能力(活動后更明顯)。體格檢查可發現心率加快,脈搏加強,動脈壓增高,有時可見毛細血管搏動。到重度貧血代償功能失調時,出現心臟擴大,心前區收縮期雜音,甚至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。
(2)消化系統:胃腸蠕動及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均受到影響,出現食欲減退、惡心、腹脹或便秘等。偶有舌炎,舌乳頭萎縮等。
(3)神經系統:常表現精神不振、注意力不集中,性情易激動等,腦組織嚴重缺氧可出現昏厥。年長兒可有頭痛、昏眩、眼前有黑點或耳鳴等。
小兒缺鐵性貧血可以并發哪些疾病?
可并發髓外造血、異食癖、萎縮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綜合征、記憶力下降、心臟擴大和心功能不全;因免疫功能低下,常并發感染兒童發育障礙。
查看更多關于 小兒 的相關內容
收錄京滬穗及全國3147家重點醫院及242459名專家
末次月經日期:
平均月經周期:
末次月經日期:
平均月經周期:
寶寶出生日期:
有家的地方,就有寶寶樹